第十一章 陌客叩门-《风起于晋室南渡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很好。”胡汉点头,“待隔离期过,确认无病无患,你便负责带领几人,专司木工之事。我们需要更多的屋架、门窗,还需要制作一些更趁手的农具,比如……一种更省力的犁。”

    胡汉简单描述了一下曲辕犁相较于此时普遍使用的直辕犁的优点——转弯灵活,节省畜力(虽然他们现在还没有牲口)。杨茂听得眼睛渐渐发亮,他虽是第一次听说“曲辕”之说,但凭借多年的经验,稍一思索,便觉出其中妙处。

    “郎君大才!此法……此法若成,垦地效率必能大增!”杨茂激动之下,忘了拘谨,声音也大了几分,“只是……需要好木料和合适的铁器做犁铧,眼下……”

    “木料这山谷里有的是,慢慢寻找合适的。铁器……我来想办法。”胡汉将这个问题记下。铁,是另一个卡脖子的问题,比盐也容易不到哪里去。

    五日的隔离期在紧张而有序的劳作中过去。孩子的烧在柳氏的精心照料和胡汉的土法降温下,竟然真的慢慢退了,虽然还很虚弱,但已无性命之忧。这被视为一个好兆头,连带着对新来者的戒心也消减了不少。主营地那边,又有两间木屋的主体结构立了起来,“希望坡”上的粟苗也冒出了嫩绿的芽尖。

    解除隔离后,杨茂立刻投入了工作。他带着石头和谷中另外两个对木工有些兴趣的少年,在胡汉划出的“木工作坊区”忙活起来。锯子、刨子、凿子这些专业工具自然是没有的,主要依靠的还是那把小削刀、几把柴刀和胡汉指导制作的简易拉锯(用韧性好的树枝弯成弓形,绷上带齿的薄石片或废铁片)。即便如此,杨茂的手艺也足以让众人惊叹。粗糙的木材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,榫卯结构虽然简单,却结实耐用,大大提升了房屋建造的速度和质量。

    胡汉则将更多精力投向了组织管理和规则细化。他借鉴了古代“屯田”和“府兵”的思路,结合现状,明确了几条简单的规定:所有收获(粮食、猎物、采集物)统一分配,按劳、按需结合;每日劳作由张凉和几位被指定为“队正”的骨干分派;坚持每日晨练;设立简单的“值夜”和“巡谷”制度。

    他还让识几个字的张凉(曾做过边军小校,粗通文墨)用烧黑的木炭在一块相对平整的木板上,画下简单的“正”字,记录每个人完成的“工分”,用于日后分配物资时参考。这原始的制度,旨在建立一种相对公平和多劳多得的意识。

    杨茂一家的融入,和新秩序带来的效率,让谷中的气象为之一新。人们看到新房屋以更快的速度建成,看到杨茂在胡汉指点下开始尝试制作那种听起来很神奇的“曲辕犁”模型,希望变得更加具体。

    然而,胡汉并未被这初步的顺利冲昏头脑。他站在初具规模的营地中央,看着忙碌的人们,目光却投向了谷外。盐,铁,还有可能随时出现的胡人或其他威胁,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。野熊谷只是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,真正的挑战,还在后面。

    他召来了张凉和表现出色的杨茂。

    “我们的根基稍稳,但有两件事,必须提上日程了。”胡汉的声音低沉而严肃,“一是盐,二是铁。杨茂,打造工具、武器,离不开铁。张兄,你久在此地,可知附近何处有铁矿苗,或者……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些废弃的铁器,甚至是从战场上……”他没有把话说完,但意思很明显。

    张凉和杨茂对视一眼,神色都凝重起来。他们知道,郎君这是要开始主动向外探索,为更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寻找资源了。这一步,将比在谷内建设,承担更大的风险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