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由于是第一次做,不知道多少比例合适,丁奇就准备从最低的水平开始,即石灰重量与草料重量比为1:10。搅拌均匀后的草料放在一边发酵一段时间,利用生石灰产生的热量进行自然发酵。 随后开始在陶锅中烧水加草料,盖上蒸笼,慢慢蒸煮。蒸煮的过程中,还要不停翻搅,使材料得到全面的煮制,能够快速地得到纸浆,缩短制浆时间。具体蒸煮的时间,丁奇心中没谱,只能边蒸煮边观察,但怎么着也得三个小时之后,前期可以让人先准备着。 自己在这里看着,丁奇则让几个人去找蝶拿回之前安排她制作的篾席,找荆拿安排他做好的一个大木桶。木桶用来作为抄纸用的纸浆池使用,而篾席则是抄纸帘。 抄纸帘做出来的不多,只有五个,主要是因为那只有三根头发丝粗细的竹篾实在不好做。为得到这些竹篾,丁奇特意制作了一个制篾工具,刮篾器。 在一块青铜板上,丁奇凿出五个洞,这些洞可是利用他手中的多功能瑞士军刀一点点钻出来的。五个洞从大到小,从五毫米到最后的两毫米,可是费了不少功夫。 竹篾从最大的孔穿进去,抽出来的过程中将大于孔洞的部落去除。然后再从下面的孔中穿进去,抽出来继续去除多余部分。以此类推,直至达到目标竹篾。这个过程耗费时间太长,更不说之前的破竹篾这项工作耗费的时间。 竹篾做成,蝶又开始编篾席,也就是抄纸帘。这个对绳索要求极高,就是绳索不能太粗,只能有一毫米左右细,可是将巧儿那一组人给折腾晕。还好,最后她们总算完成了这个任务。 有了绳有了竹篾,蝶编起来抄纸帘也就快得多。长六十公分,宽五十公分,一共五个。 一应工具都准备好,只待纸浆制好。 蒸煮好的纸浆,还没有最终成形。此时需要将这些纸浆从锅里捞出来进行漂洗,将里面的一些杂质和生料剔除出去,避免影响成品质量。漂洗后的纸浆捞出来,放入石臼中进行臼捣,使纸浆中的纤维充分分离出去,此时制浆工作算是完成。 丁奇算了一下,蒸煮的时间比预期的三个小时长了一倍,达到六个小时,还不包括后面的漂洗和臼捣。臼捣简单,岩他们凿出来的石臼和石锤,两人合作或一人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臼捣。 制好的纸浆呈 黄白色,微微的淡黄,没有全白,说明里面的石灰用量还有些少,下次再做时就要多增加一些,试试漂白效果。不过丁奇是第一次做这个,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算是不错了。 牛顿说过一句著名的话:“之所以我看得远,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!” 那么,丁奇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他以前学过看过了解过。只要知道原理,过程只是细分出来用来达到目的罢了。就像以前他上过的自然课,老师有讲过如何利用废旧报纸来制作纸张的试验,而那个试验才是让丁奇真正明白造纸原理的一节课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