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章 砺刃观衅-《风起于晋室南渡》
第(2/3)页
命令被严格执行。接下来的几日,野熊谷的晨练喊杀声更加响亮,新成立的“骑兵小队”(尽管只有七匹马)笨拙却认真的操练景象,也若隐若现地落入远方窥视者的眼中。同时,关于“神火”材料紧缺、郎君忧心忡忡的流言,也通过某些渠道,悄然飘向了西面。
谷内的建设也并未停滞。水碓正式投入使用,舂米的效率大增,使得更多人力可以投入到防御工事的进一步完善和“希望坡”的田间管理上。杨茂带着人,日夜不停地敲打,一件件粗糙但实用的铁制矛头、箭镞被打造出来,武装着更多的人。
胡汉则将自己关在新建的“工坊”里,与杨茂一起,更加深入地研究那几把缴获的胡弓,并尝试利用有限的材料,优化“火毬”的配比和投掷方式。他知道,技术上的优势,是他们目前最大的依仗,必须不断保持和扩大。
谷内谷外,一种奇异的平衡在维持着。西面的赵胥营地异常安静,仿佛一头蛰伏的野兽,在暗处舔舐着爪子,评估着猎物的强弱。而野熊谷,则在胡汉的带领下,抓紧这宝贵的每一刻,如同不断锤炼的兵刃,在沉默中积蓄着力量,等待着可能到来的下一次考验,或者……主动出击的时机。
砺刃观衅,静待风起。这短暂的平静之下,是双方意志与智慧的无声较量。
第二十章根基初筑
野熊谷在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下,平稳地度过了大半个月。西面的赵胥营地依旧保持着令人不安的沉默,但远处山林间偶尔闪动的人影和始终存在的窥视感,证明他们并未放弃。
这段时间,胡汉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内部力量的夯实上。
缴获的七匹战马在张凉的调教和队员们的刻苦练习下,已能进行简单的骑乘和队列行进,虽然离真正的骑兵相去甚远,但至少建立了一支能够快速反应的机动力量。那几把胡弓也被杨茂带着人反复研究,虽然受限于材料和工艺,无法完美仿制,但其结构思路给谷内自制弓的改进提供了方向,一批射程和精度略有提升的步弓开始装备远程小组。
最大的突破来自于杨茂的锻造组。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,他们终于成功利用缴获的胡人弯刀和之前交换来的残破铁器,回炉锻造出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钢口武器——虽然只是三把略带弧度、类似横刀但更短的佩刀,以及十余个锻造精良的矛头。当杨茂将第一把闪烁着寒光的短刀捧到胡汉面前时,整个工坊都沸腾了。这意味着他们摆脱了完全依赖缴获和交换获取武器的窘境,拥有了初步的自主生产能力。
“好!杨茂,记你首功!”胡汉抚摸着冰凉的刀身,难掩喜色,“以此为范,全力打造!优先满足哨探和队正所需!”
与此同时,“希望坡”上的粟米已然抽穗,沉甸甸的穗头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光芒,预示着前所未有的丰收。负责耕作的妇孺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,她们严格按照胡汉指导的方法进行田间管理,清除杂草,甚至尝试了简单的驱虫土法。这丰收在望的景象,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凝聚人心,它代表着稳定,代表着未来。
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了新的变化。或许是击败胡人的名声悄然传开,或许是这片谷地展现出的秩序与生机吸引了走投无路之人,断断续续又有几小股零散的流民寻来,恳求收留。胡汉并未照单全收,而是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。他让张凉仔细盘问来历,观察品行,只接纳那些确实孤苦无依、且身强力壮或有手艺在身的青壮,以及少数可怜的妇孺。即便如此,谷内的人口也悄然突破了五十之数。
新人的加入带来了更多的人手,也带来了管理的挑战。胡汉顺势对谷内的组织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。除了原有的木工组、锻造组、农耕组和战斗队之外,还设立了专门的营建队,负责持续加固防御和修建新的住所;设立了后勤组,由几位细心的妇人负责,统一管理粮食、盐、草料等物资的储存和分配;甚至指定了略通草药的柳氏(杨茂之妻)负责简单的医护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