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 初涉易市-《风起于晋室南渡》
第(2/3)页
“明白!”张凉肃然应道。
胡汉又拿起赵胥那边换来的粗盐,仔细看了看,吩咐道:“将这些盐重新溶解、过滤、提纯一遍。我们要让他们知道,同样的盐土,在我们手里能变成更好的盐,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。日后,或许可以用品质更高的盐,换取更高的溢价,或者……换取我们更急需的东西。”
他心中已然明了,与赵胥团体的合作,绝非简单的以物易物。这是一场涉及信息、技术、资源和心理的复杂博弈。对方在观察他们,评估他们,而他们也需要在合作中不断展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潜在的实力,才能维持这脆弱的平衡,直至自身真正强大起来。
第一次交换带来的,不仅仅是急需的盐,更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自身的处境,也映出了潜在盟友或对手的面目。前路,在合作的表象下,依旧布满荆棘。
第十六章砺戈秣马
与赵胥团体的第一次成功交换,为野熊谷带来了一丝喘息之机,但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。那袋换回的粗盐被重新提纯后,得到的洁白晶体不仅满足了谷内需求,更成为了胡汉手中一张无形的牌——它证明了技术的价值,也暗示着未来交易中可能获得的更高回报。
然而,刘莽那贪婪而探究的眼神,如同悬在头顶的阴云,提醒着胡汉,暂时的和平建立在脆弱的利益交换之上。实力,才是唯一的硬道理。
谷内的建设节奏,在胡汉的推动下,悄然加快,并变得更加系统化。
“希望坡”上的粟苗在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,绿意盎然。胡汉并未满足于此,他指导着负责耕作的妇孺,在坡地边缘尝试套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豆类和野菜,并开始规划下一季轮作的可能。杨茂带领的木工组,在成功制作出几架改良版曲辕犁(犁铧暂时用坚硬的木料代替)后,开始尝试制作更复杂的器械——利用溪水动力驱动的水碓雏形(虽然只是简单的杠杆原理应用),用于舂米和捣碎盐土,以期解放人力。
最显著的变化,发生在每日的晨练上。张凉在胡汉的授意下,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队列和棍棒操练。他将谷内所有男丁,包括杨茂、王栓乃至半大的狗娃、二牛,按照年龄和体力,粗略分为两队。
一队由张凉亲自带领,侧重于基础的搏杀技巧和协同作战。他们用更加坚韧的木材制作了带有护手的“训练刀”,虽然无锋,但抽在身上依旧生疼。张凉将自己在军中学到的最实用的劈、砍、刺、格挡动作分解教授,并开始演练最简单的“鸳鸯阵”雏形——三人一组,一人持长棍(模拟长枪)在前刺击,两人持刀盾在侧翼掩护格挡。阵型还很粗糙,配合也时常出错,但一种不同于以往散兵游勇的、有组织的战斗理念,开始在这些曾经的农夫和流民心中扎根。
另一队则由胡汉亲自指导,侧重于体能、耐力和……“技术兵种”的萌芽。他带着这些人在山林间进行越野奔跑,练习负重穿越障碍。更重要的是,他开始选拔其中手稳、眼准、有耐心的几人,组建了最初的“远程小组”。没有弓箭,他们就用韧性极佳的紫衫木制作简易的投矛,用皮革边角料和藤蔓制作投石索。胡汉甚至根据记忆,指导杨茂尝试制作结构更复杂、射程更远的单体木弓,虽然目前还处于反复试验和失败的阶段。
这一日,胡汉正看着“远程小组”练习投掷准头,张凉巡视完谷口防御后,面色凝重地走了过来。
“郎君,”张凉低声道,“派出去巡山的人回报,西面……赵胥那伙人活动的痕迹越来越靠近我们的划定的界限了。而且,他们似乎在砍伐大木,不像是为了搭建窝棚,倒像是……像是在制作攻具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