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 多生孩子少种树-《凌烟阁守护者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除了人口方面的不如,田地方面也一样。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达1944万顷,隋炀帝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。

    而到了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,从田地数量上看,唐朝与隋朝比起来那是大大的缩水,尽管和唐朝时期上报有所隐漏相关,但是也反应了在经济实力上,隋朝是有优势的。

    连后来叛乱的高昌国国王麹文都说,他到过隋朝,也到过唐朝,他一直认为隋朝的综合国力要比唐朝强。

    因此李博觉得,其实大唐还真是百废待兴,所以他快速的在脑海的晶片查询了一下,看有什么适合当时的新科技可以教与李世民。

    这样也有利于李唐,在日后与其他割据势力争斗时处于有利地位,用持续走高的GDP碾压他们!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!

    经过一番查询,李博发现了还真有几样可以教李世民,扮演了一番唐朝爱迪生的角色。

    分别是水利灌溉系统,曲辕犁,水转筒车。

    李博建议李世民,除了积极备战,还要注意发展民生,可以延续隋朝的发展水利和运河体系的政策,在关中地区建造一套给水系统,引黄河水浇灌土地,扩大作物种植面积。

    还可以在关中地区建造了一条漕运运河,这样有助于京城的物资供应,繁荣经济。

    听完李博的建议,李世民深以为然,但是也提出了反对意见,因为当前李唐国力有限,也就是没钱,而且由于隋炀帝大兴水利导致民怨沸腾,如果在这个反隋大潮的当口,很容易重蹈覆辙。

    李博确认了一下,历史上也确实是到了公元624年,李唐才发展水利系统的。

    李博于是取过来一张纸,画出了几样李世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。

    其中一样是曲辕犁,只是由于历史上曲辕犁是唐朝后期才出现的,所以李博稍微做了一些改动,特意留下了不足,让唐朝劳动人民有将它改进空间。

    只见李博画的曲辕犁将以往的直辕、长辕改为曲辕、短辕,在辕头之处安装可以转动的犁盘,这样一来使犁架变小变轻,便于调头和转弯,操作灵活,节省人力和牲畜。

    只是这次李博预期中,李世民那的惊讶样子没有出现。
    第(2/3)页